历经学前教育改革的十年,在实施科学保教的过程中,我逐步意识到幼儿园课程建设是决定园所发展高度的基石,是实现师幼共同成长的催化剂,是铸造园所精神文化的内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祖国就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即是看得见的“祖国”,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有利于培养幼儿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感。我园地处拥有“三遗之城”、“五A景区”等多项桂冠的都江堰,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都江堰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古至今一直润泽川西平原,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孕育了独特的都江堰文化。“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名言给予人们真知出实践、乘势利导的启发,成为都江堰人勇于实践、科学探索的文化精髓。“汶川五.一二”大地震带给都江堰人勇敢乐观、勤劳坚韧的抗震救灾精神成为都江堰新的文化内涵。
余秋雨笔下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对都江堰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生动描绘。这里有珍稀动植物资源(熊猫、珙桐等),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如民俗节日(放水节、雨水节等)、特色建筑(秦堰楼、奎光塔等)、民间故事(《望娘滩》、《二郎擒孽龙》等)、旅游资源(莲花湖、虹口等),这些地域特质为我园带来宝贵的教育资源。
都江堰文化源远流长、生动活泼。以都江堰文化为起点,可以自然而然地把幼儿的视野由近及远地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启迪幼儿开启以家乡为发散点的探索之旅。幼儿生活在这种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合理运用这些本土资源,通过筛选、整理和加工,自然生成幼儿能理解的、感兴趣的并且对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将这些本土文化内容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相融合,使幼儿在发现都江堰、探索都江堰、乐玩都江堰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成长的体验,是我们幼儿教育应该且必须给予他们的。都江堰文化引入幼儿园课程,既具有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又能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对塑造具有家乡情、有中国心、有世界眼光的新一代都江堰人有重大的教育价值和深远意义。
一、“山水育人,快乐成长”,明确课程建设的价值追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山水形容智者和仁者,以大自然中的山水作对比,来巧妙揭示仁者和智者的内涵特征,其中一个“乐”字是对仁者和智者生命状态的描述,贤德君子无不流连山水之间,他们希望借助山水的灵气,来熏陶自己的性情和品格。余秋雨笔下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对都江堰山水文化和丰富资源的极高评价,在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的前提下,我园确立了“山水育人”的课程主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这句话点出了快乐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科学教育思想的提倡者、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他基于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提出“快乐教育”的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在30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儿童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的著名论断,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幼儿个性积极自由的发展”。基于以上观念,我们认为对幼儿而言,快乐成长是放在第一位的。我园确立的“山水育人、快乐成长”的课程价值主张,就是希望运用都江堰本土的山水之精神、利用都江堰特有的山水之资源让幼儿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保持心灵的愉悦。
二、“健康快乐、乐学会学”,明确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
我们要如都江堰山水润泽、包容万物般尽力让每一个孩子享受童年的快乐,让孩子感受教育的温暖与激情。因此,我园在“山水育人快乐成长”价值引领下确立了“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乐学会学”幼儿培养目标,并由此构建了以“山水育人快乐成长”为取向,让每一个幼儿健康快乐、乐学会学,培养具有“乐健康、乐表达、乐探索、乐艺美、乐体验”的快乐儿童的“乐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课程建设致力于把孩子放在课程的中央,唤醒生命活力,保持心灵愉悦,收获幸福快乐。我们要用都江堰山水的胸怀、气度、意蕴去精心培育每一棵幼苗,让每一个幼儿向着快乐幸福成长。“山水育人、快乐成长”价值引领下的“乐课程”就是要基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运用都江堰山水之精神并充分利用都江堰本土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培育出健康快乐的完整儿童。
“乐课程”围绕幼儿园“润泽幼儿心灵开启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让每一个孩子乐学、会学,让每一位教师都享受育人之乐。我们认为“乐课程”有两个层次的教育追求:第一种追求是表层的“乐”即快乐的情绪、第二种追求是深层的“乐”即热爱的态度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两个层次由低到高,是一个不断渐进、上升的过程。儿童每一次的精神成长,都要经历这两个过程,快乐的情绪是指表面层次的快乐,即指幼儿在园时心情高兴愉快;深层来讲,是指幼儿在幼儿园获得成功的体验、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三、“发现都江堰→探索都江堰→乐玩都江堰”三步走,凸显课程开发与利用策略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们老师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去尽情探索,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给幼儿创造空间和条件让幼儿去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我园在本土文化课程开发与利用中,通过行动研究摸索出了“发现都江堰→探索都江堰→乐玩都江堰”的三步走策略。比如在《李冰治水》这个主题活动中,“发现都江堰”重点以亲子寻迹都江堰、幼儿和家长一起领略都江堰本土文化、收集本土文化资源展开,教师首先是引导幼儿和家长实地考察都江堰,了解都江堰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的基本结构,请家长给孩子讲一讲李冰治水的故事;“探索都江堰”重点基于都江堰文化展开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可以是幼儿个别学习,更多的是小组学习和集体探究,比如老师带着孩子一起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治水的奥秘,了解宝瓶口开凿的奥秘,同时也会由此拓展出与都江堰治水有关的名人故事和民间传说,从五大领域的角度展开探索活动;“乐玩都江堰”我们采用游戏活动以及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更进一步感受体会都江堰的本土文化,在李冰治水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就开展了沙水游戏,引导幼儿在沙水游戏中感受改变水的流向以及分水治水的乐趣,我们还通将李冰治水的故事改编成幼儿适宜学习的文学作品,引导幼儿以表演游戏、建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表现,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逐步将关于“李冰治水”这一主题探索的零散经验,通过整合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完整经验。
四、“主题融合+自主游戏+民俗节日+快乐之旅”,构建课程体系
我园积极整合都江堰本土文化的内在资源,在保持都江堰文化内涵、精髓的同时进行传承创新,并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将都江堰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整体课程,将本土文化渗透于幼儿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主题活动中,让都江堰文化与幼儿园其他课程内容共生共融。
我园积极尝试将都江堰文化与主题活动相融合,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基础课程的主题活动内容中采取替换、改造等方式,将符合课程目标的内容有机融合到主题活动中去,比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动物怎样过冬》,我们就有意识地选择都江堰特有的动物资源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本土资源融入主题活动,从这些贴近孩子生活的资源入手增加幼儿对都江堰的了解,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另一种是我们确立了以都江堰本土文化为线索的特色主题活动,比如小中大班系列主题活动《你好都江堰》、《走入都江堰》、《探秘都江堰》,还有以水文化为线索的主题活动《玩水去》、《都江堰水利工程》《拜水都江堰》,也有以某个民间故事为线索开展的主题活动,如《望娘滩》、《安澜索桥的故事》等。
都江堰文化融入课程不应该是说教式的生搬硬套,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因此我园在全市基础改革实验区总课题的要求下确立了子课题《基于都江堰本土文化的自主游戏实践研究》,以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来深化对都江堰文化与课程的深度融合的认识。我园大班组在2020年上学期开展了户外自主游戏《熊猫谷》,各班幼儿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自发、自主的生成了主题游戏链。老师一开始只是引导孩子们生发了“熊猫谷”这个主题,而“和谁玩、哪里玩、玩什么、怎么玩……”等探索性的问题都是他们自己在一次次商量、一次次游戏中反复实践而解决的。随着主题活动的一步步深入,游戏的价值愈发凸显出来,它引领幼儿感知了解、发现探索熊猫谷,游戏层次也一步步递进,走向深入,生成了熊猫谷游客中心、游客餐厅、熊猫配餐中心、熊猫旅游纪念品、照相馆、熊猫DIY加工厂、熊猫乐园等自主游戏,孩子们选择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等不同的游戏类型来表现和表达他们心目中的熊猫谷。我园根据幼儿自主游戏《熊猫谷》提炼的游戏案例,在都江堰市级的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在成都市级的评选中获得三等奖。
都江堰特有的民俗节日(放水节、春苔会、六月二十四朝拜二王庙、腊八节、春节庙会等)和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共同成为我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我园积极利用民俗节日活动生成系列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文化浸润,感受和体验都江堰特有的民俗节日和传统节日的魅力和氛围,突出文化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浸润作用,关注幼儿的主体参与及活动情境中的投入程度,利用生动、真实、可亲身经历体验的情境,引导幼儿在对民间文化的“感受”和“体验”中实现“浸润”。比如,在清明放水节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不仅让幼儿实地感受放水节活动,还以多种形式帮助幼儿了解放水节的由来,进一步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呈现自己对放水节的认识,以表演游戏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放水节由来的理解,也用绘画《热闹的放水节》和手工《做马槎》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快乐之旅”是幼儿本土文化融入课程的重要途径,它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习转化为幼儿自我发现和主动探索的自主学习,为课程体系的建构添砖加瓦。幼儿走进家乡的田间地头,观察四季的农作物和瓜果时蔬,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动手劳作,亲身感受劳动的快乐;游览都江堰的地标性建筑和风景名胜,了解当地的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利用亲子活动时间带幼儿走进美食街,寻找都江堰特色美食,品尝不同味道的小吃,参与家庭美食的制作,进一步感受地方饮食文化,从爱家乡的美食引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家长和幼儿一起寻访都江堰民间故事,听一听长者讲述都江堰的神话传说,看一看南桥两边的民间故事图画,通过调查、记录、整理,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都江堰传统文化的丰富与精彩。
五、“园所+家庭+社区”三融合,探索课程实施途径
依托幼儿园,将都江堰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发挥都江堰文化的教育价值,关注幼儿生活,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都江堰文化的浸润和教育,并与现有的课程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依托家庭,通过家园共育,挖掘家长长期以来所积累的本土文化知识与经验,以激发家长自身对都江堰文化的深厚情感来感染幼儿,整合幼儿园与家庭的资源,在发挥园所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有效资源,共同发挥对幼儿的影响教育作用。通过请家长一起梳理都江堰文化;师幼和家长一起收集、制作都江堰游记、都江堰名人故事集、都江堰旅游资源集、都江堰动植物集、都江堰民间故事集等方式,让课程的实施有迹可循。依托社区及周边环境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熏陶、感染,利用亲子社会实践、儿童之家等途径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让幼儿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获得对家乡的全面认识和深刻体验。用“园所+家庭+社区”的三融合的方式,让都江堰文化与幼儿园课程共融共生,探索出一条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六、本土文化+儿童视角,涵育幼儿园课改师资队伍
我们珍视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宝贵价值,始终坚持把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中坚力量,以儿童视角将幼儿园课程建构理论、本土文化知识等内容与教师专业化建设紧密结合,通过研培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实践,培养教师开发、运用本土文化资源的关键能力,实现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坚持园本研修,以都江堰本土文化为专题,搭建两园区+教研组的研培网络,邀请都江堰本土文化专家,利用有这方面经验的家长资源,从都江堰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珍稀动植物、山、水等)、人文资源(如水利工程、节日、建筑、旅游、民间语言、艺术等)以及都江堰历代传承的顺应自然、生态环保、科学实践与创新等精神特质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进行不同专题的本土文化研修活动,如:《幽幽青城秀天下》、《都江堰市水利工程的科学原理》、《川芎故里话新堰》等。二是坚持研培结合,将教师培训和岗位练兵与都江堰文化有机整合,引发教师对本土文化的关注,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促进教师本土文化课程开发、建构和实施等专业能力的发展,指导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去收集筛选、整理加工、开发利用都江堰的本土文化资源。教师们将适宜于儿童发展和符合课程目标的本土文化融入主题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创新设计了与本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以主题活动为脉络,构建了富有园本特色的课程网络,进而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我园教师、幼儿、家长对都江堰文化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对都江堰文化的课程功能的理解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在幼儿园课程发展过程中立足于都江堰文化,通过都江堰文化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不仅贯彻了《纲要》和《指南》,推动了幼儿园教育改革,而且真正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蜀ICP备05016387号-4 地址: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黄荆路9号 邮编:610207 |